“众所周知,在牛顿爵士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之后,物理学界虽然在理论角度将其视为真理,但却在波动和粒子的比例分配方面产生了争议。” “有些人认为光的两种质对半分,表现的情景数量应该各占50%。” “有些人则认为光虽然具备二象,但二者并非五五开,而是以某种质为主导。” “后者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,分成了波动多数派和微粒多数派,也叫波和粒。”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。 谢顶男生说的‘前情提要’并不难理解。 就像后世后文一样。 多女主的事实谁都承认,但在讨论到某某女主戏份的时候,很多粉丝就会经常为此争个不停了。 有些人认为大家应该和和睦睦。 有些人则认为自己喜的角是女一,其他尽是暖丫头。 如今这个时间线的波和粒,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。 随后谢顶男生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顶,继续说道: “牛顿爵士本人早期坚持的是微粒说,不过在收到肥鱼先生的那封信后,他的态度便改为了中立,并且发现了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之一——牛顿亮斑。” “待牛顿爵士故去,波动说便盖过了微粒说。” “接着在1807年,一位名叫托马斯·杨的年轻人设计了一个实验。” “他在发光源前面放置一块有两条夹的不透明板,光或粒子通过夹,最终抵达光底片,通过底片分析其物理质。” “如果底片形成的是干涉条纹,那就说明是波产生了干涉。” “如果底片是两条亮纹,那说明粒子像小球一样穿过两条夹打在光板上。” “最终底片上出现了干涉条纹,由此波动说的风头更甚,波占据了绝对优势。” “甚至还有人给粒打造了一副棺材,放到了粒知名支持者威尔金斯·约尔的门口。” “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去年,才被罗峰同学你所展示的光电效应给扳回了一城。” 啪啪啪—— 待谢顶男子说完,徐云便主动鼓起了掌。 很早很早以前提及过。 在十大物理实验中,有一个实验占据了其中的两个名额。 这个实验就是杨氏双干涉。 它的设计方案就像谢顶男生所说的那样,靠着夹来观察光的属。 简单而又容易上手。 甚至花两吨早餐钱,你也能在家重复这个实验: 找一支光笔,一张稍微硬一点的纸或者薄塑料片——建议用烧烤的锡纸,接着用刀片划出边缘整齐的靠得很近的两条。 再找到一面白墙,关上灯就可以做了——嗯,这里说的是做实验。 在原先的历史中。 杨氏双干涉曾经一度将微粒说到了绝境,险些把小牛的棺材板都给掀了起来。 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惯。 在这个光学发展得到加速的时间线里,有许多知名的理论或者现象的发现者都被换了个人。 但托马斯·杨这个神童,却依旧如同原本历史般设计出了这个实验。 不过由于小牛早就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,杨氏双干涉对光学造成的影响倒是削弱了不少。 用后世网文的例子来形容。 大概就是封神之作变成了普通万订吧。 接着徐云朝谢顶男子道了声谢,示意他坐回位置,又说道: “各位同学,杨氏双干涉实验确实非常妙,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。” “假设——我是说假设啊,假设我们有能力将一束光加以调试,把它改成一颗颗发出的光子……” “那么这些光子会在底片上表示出什么结果呢?” “光子?” 听到徐云嘴中冒出的这个词,台下的休伯特·艾里下意识便开口道: “既然是一颗颗的光子,那当然是两条亮纹了。” 休伯特·艾里的回答这次无人再出声反对。 连同此前质疑过他的那位男生在内,所有人都齐齐点了点头,一脸理所当然。 虽然如今法拉第还在哼哧哼哧的码着电子有关的章节,尚未将其正式对外发布。 但早先提及过。 自从元素发现后,科学界已经对原子有了一定认知。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。 微粒说所指的‘光子’,便是一种类似原子的微粒。 所以在徐云提到光子后,现场的众多社员们很快便给出了答案: 如果真的能分离出单个光子一颗颗出,那么底板上出现的必然是两条杠——都说是单个微粒了,怎么可能还会出现干涉条纹呢? 难道和自己发生干涉?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嘛。 看着台下意见统一的众多社员,徐云忽然笑了: “各位同学,如果我告诉你们,一颗光子可以同时穿过两条而对自身产生干扰,你们信吗?” 徐云此话一出。 活动室内沉寂不过两秒,便轰然爆发出了一阵嘈杂的巨响。 “不可能!” “绝对不可能!” “罗峰同学,你在逗我吗?” 不过或许是此前徐云已经抛出过以太不存在的说法的缘故。 这一次众人的反应虽然剧烈,但倒也没头一次那么失态。 总体保持在一个还算可控的地步。 说来也巧。 此番最为动的不是别人,正是徐云的老人,休伯特·艾里。 从小就接触望远镜的他对于光的认知和‘信仰’要远超过其他社员。 “罗峰同学!” 只见休伯特·艾里此时脸涨的通红,双手撑在桌上,身子前倾,唾沫星子都在飞溅: “罗峰同学,虽然我很佩服你以及肥鱼先生,也知道肥鱼家族一定有某些不传之秘,但是……” “你所说的那个可能,我敢说绝对、绝对不存在!” 随后他朝四下张望了一番,忽然将目光锁定了小麦,指着小麦间说道: “这样说吧,罗峰同学,如果你所言为真,我当场就把那柄斧头吃掉!” “……” 徐云闻言了嘴角,心中不对这个愣头青冒出了一股同情。 孩子啊,这斧头看来你是吃定了…… 因为…… 即便单个光子穿过双,得到的也依旧是干涉条纹啊…… 没错。 徐云作为杀手锏拿出的‘武器’,正是电子的双干涉实验! 这里的电子可以换成光子,二者其实没啥区别——至少在现象上是这么回事。 上头提及过。 物理界十大实验中,托马斯杨设计的实验便独占其二。 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杨氏双干涉实验,也就是大家花个几块钱就能搞定的宏观物理实验。 另一个则是电子的双干涉实验。 而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别名,叫做…… 物理史上最惊悚的一个实验。 它惊悚的地方在哪呢? 因为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,人类在科学实验中正式遭遇的‘灵异事件’。 不过这里的灵异大约有50%是真灵异,还有50%是人为平上的假灵异。 这个实验的思路基础就是上头说过的托马斯杨实验,不过发生在1961年。 随着科技发展,当时的科学界已经有了可以发电子的机。 可以不停的biubiubiu。 结果呢,最终的结果也和杨氏双实验一样: 穿过双的两道光线各自震汇干涉,波峰与波峰之间强度叠加,波峰与波谷之间正反抵消。 最终屏幕上会出现一道道复杂唯美的斑马线,也就是干涉条纹。CoOjX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