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卓进京后,会如何作分赃、废立皇帝? 这个问题很简单又很难。 说简单,是因为哪怕只看过三回《三国演义》的人,都会觉得自己能答上来。 说很难,是当李素亲历其中,亲自在温明园参加了平十常侍之的庆功酒宴、在酒席上跟董卓稍微聊几句之后,他就发现这背后还有太多历史省略掉了的谜团。 就说一点:董卓买通吕布杀丁原,这事儿地球人都得不能再了吧? 但有没有想过:丁原被杀时的罪名是什么?居然没人答得上来,历史也没写。 千万别说什么没罪名,董卓并不是一进京就践踏一切朝廷规则的野兽。他开始还是想跟旧秩序合作的—— 废立皇帝成功后,董卓执政的前三个月里,出于分赃摆平各方利益的考虑,封出去了多少州牧、刺史、太守?后来反董的韩馥、袁绍、袁术、刘岱、孔伷、张邈……都是那段时间加官晋爵的。 这就是董卓尝试跟现秩序合作的表现,那么他杀执金吾就肯定得罗织罪名遮羞,哪怕是事后加之罪。 只不过董卓被钉在历史的辱柱上,他那些肮脏的命史书不会去写,省略掉了,只能让李素重新仔细观察发掘、避开雷坑小心身。 …… “看来董卓慑于形势的变化,今天这次温明园酒会上,是不敢提废立之事了,估计他至少要等七八天,确保后续大军全部到京才敢继续推进。 不过刚才喝酒的时候,他略微出言不逊、抱怨天子暗弱怯懦,那废立决心是不会放弃的了。” 酒宴即将结束时,李素如是在内心总结今天的见闻收获。 没有丁原吕布的剑拔弩张,也没有王允的说和。更没有卢植的直言敢谏、和蔡邕的力保卢植,一切都因为实力对比被暂时住,走向了未知的方向。 当然了,吕布依然来到了现场,站在门口护卫,没资格进来饮宴。但李素也不怵他,毕竟现在的吕布还是忠于丁原的,见到李素时还跟他问好。 最关键的是李素也带了两个人站在宴会厅门口——典韦今晨已经带着剩下两千多骑兵进了伊阙关,在城南郊驻扎,典韦自己跟着赵云一起来护卫,李素还怕线。 今天大家都打了半天仗,救了皇帝回安顿,本就累了,宴席散去各自无话。 第二天是八月二十六,又是朝会之。李素是外臣,不用上朝,不过他起后不久就听到外面有大动静,让赵云出去查看,说是又有西凉军入城。 李素微微哂笑,知道是董卓已经开始玩半夜出城、天亮再进的虚张声势把戏了。 李素本人当然不会被骗住,但他也不方便提醒他人。而且他知道,这个把戏并不会决定废立的成败,只是给董卓稍微加强些权威罢了—— 董卓的这个作,是《后汉书》明文有载,确是实情。但《演义》里面嫁接了一下,把它跟“董卓就是靠着这一手吓住京军、成功废立”套上了一层因果关系。 但原本历史上董卓进京第三天就把废立搞定了,哪等得及这种慢工细活。 不过,李素虽然无视了董卓的威慑,当天朝会结束时,里传来的又一条消息,倒是让李素有些意外。 这消息是卢植散朝之后、来李素府上通风报信的:“李素,你可知道,今朝上,丁建建议十常侍之已平,外镇兵马均可各归本镇。不过太后与陛下还未敢轻下定论。 丁建希望我跟你透个气,你若是愿意带头,我即便把子龙在城内那五百骑的指挥权还于你,你带着人马回汉中吧。毕竟,你那些兵马被宣召进京是最晚的,而且手续上也不如丁建和董卓齐全——你意如何?” 这里必须说一句,卢植提到的“手续齐全”问题,李素确实是不如董卓的,因为董卓本身就是一镇诸侯,他的兵是自己的,何进召董卓的钧命也是正式的。 而李素只是适逢其会就在京城,他的兵的所有权是征西将军刘备的,何进当初只能事急从权借调。而最关键的是,董卓进京前给朝廷复命了奏表,说“臣请鸣钟鼓进雒扫清”,而李素却没资格给皇帝回奏表章。 这些道理,礼法上都没错,但他还是觉得意外的:“丁原居然比董卓更想调我出京?丁原这是找死呢?他不怕我走了之后,董卓更加碾他?” 但随即一想,李素就意识到丁原的盲区了:丁原是想借助朝廷规则的大义名分。因为他比董卓更早二十天到雒,以至于何进生前末班车封了他为执金吾。 所以,董卓虽也进京,却没捞到正式京官,丁原却已经从并州刺史变成京官。他以为李素带头做表率、就可以用“不是京官的都得走,是京官的才能留”挤兑住董卓! 至于吕布会被收买叛变,这是上帝视角才知道的,丁原想不到这一点,他也就胆子很大。 这妥妥就是“让李素放弃宣称,导致董卓也失去宣称借口”的p社玩家打法啊! “这个蝴蝶效应真是越来越崩了,丁原居然会有胆子这么想,觉一切都没法推演了。不过也好,我本来就要身,看看怎么离开更体面一些吧。” 想到此处,李素终于开口:“既然卢公也劝我如此,我并无异议——大将军生前本就只是准我半月假期,差错才在京师多留。如若我走能让董卓也走,何乐不为。不过,不知太后与陛下可准了丁原此奏?” 卢植松了口气,开始时他看李素想了那么久,还以为李素有了别的心思,他连忙答道:“今朝会上并未准奏,太后似乎觉得局势未定,不敢妄动。此事当然得你亲自面见太后,主动请求愿意离京,太后才好顺水推舟。” 李素:“这样不怕多生事端?若是太后念在救护之功,觉得我与子龙可靠,留着我们宿卫,如之奈何?” 卢植:“你就说这些兵马本是征西将军自募之兵,若久留于京中,则与先帝中平元年‘令四方自行备御’明诏相悖,恐令天下聚私兵之世族豪强惶恐不安。 今先帝大行不过四月,子曰: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’。我大汉以孝治天下,幼主自然不可猝废先帝之法。” 李素听得一愣一愣的,自己在纲常大义上做文章的本事还是啊,在卢植面前本不值一提。 到底是当了多年尚书的人,对于如何曲线制约皇权命太有经验了。圣人之言微言大义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,难怪太后临朝称制还有那么多决策会被怼回去。 五方各怀鬼胎,就这么试探着推进。当天午后,李素就主动借口入求见。理由当然是“说听说上午朝会时有人提议赶他走,他来向太后表达‘愿意走’的姿态”。 因为前天才救了太后,太后当然很快地答应了李素的求见,李素也带了赵云典韦一起去。只不过典韦长相凶恶,李素不希望他吓到太后破坏心情,让他提前一道殿门就留在外面。 何太后果然生出挽留之意,如李素所料想留他们下来保护廷,还承诺加官进爵,说什么中郎将吴匡无能,赵都尉都能加为中郎将云云。 李素吓了一跳,连忙表示不可因一时不足为外人道之功劳升迁过骤,免得外朝觉得太后赏罚由心,然后李素就用卢植教的借口挤兑了一下。 何太后闻言,惋惜叹道:“李卿,你走真能让董卓也走?我听说那董卓极为残暴。昨护送陛下回时,因中混未息,后来汇报说有一些女又被护军裹挟走了……只是尚未查明。” 很显然,这是董卓进京后,yu已经发作了,他虽然没敢直接“夜宿龙、汗公主女”,却已经有趁掳走一些的事实。而何太后已经因此恐惧。 李素一咬牙:“臣尽量,但臣只是一个典范,主要得看朝中公卿。” 他又说了些暂时安抚稳住太后的话,免得再讹上他和赵云,最后总算把内的态度摆平了。 饶是如此,何太后最后还是表示,即使不能加封赵云为中郎将,也要加军职虚衔。 最后太后宣召了刚刚今天当上司徒的王允,以及少府黄琬及其下属兵曹的尚书,商定给赵云加“长水校尉”。 长水校尉为西汉时的北军八校、东汉后并为北军五校的校尉之一。由原长水校尉收胡骑校尉合并而成。 北军各校当中,屯骑和越骑都是南方骑兵,以近战为主。胡骑和长水以北方骑骑兵为主。何太后显然是用心了解了赵云的情况,知道他在刘备手下时常年领五千乌桓突骑骑作战,就给他长水校尉,算是显示赵云指挥弓骑兵的能力极强,得到了朝廷的公认。 而事实上,因为东汉末年北军已经被执金吾和左右虎贲等中郎将瓜分了指挥权,并不直接再按兵种划分指挥权,所以长水校尉也就只是个待遇级别,并不影响其他将领的实权,这也是外臣肯接受这个加封的原因之一。 李素的官职没什么好加的,他已经是使中郎将、太守,再上去就是重号将军和九卿了,所以他被赏赐了价值一千万钱的黄金,另外在他的郫亭侯爵位基础上,加了三百户封邑(五百加到八百。超过一千一般就要乡侯了)。 搞定了太后的态度之后,李素剩下的活儿就是在丁原和董卓那儿两面演一演,拿到好处,带着毫无瑕疵的美名身—— 丁原要他配合,总要给代价吧? 董卓虽然会因为李素的退出而降低宣称借口强度,但事实上董卓肯定也是希望李素走的,因为李素知道董卓会打吕布牌来解决丁原问题,眼下肯定是其他武装力量走得越多越好。 至于何太后,即使最后董卓没走,她也恨不到李素头上,只能恨丁原和其他京中武将无能:李素都做了那么大的牺牲、削弱董卓的名份,你们怎么还搞不定董卓?COOjX.COm |